【铭记】温州南朝时,多少莲纹瓯窑中
瓯窑是温州弥足珍贵的地域文化。温州是我目前考古与文献记载最早烧制出青瓷的少数地区之一,据目前瓯江沿岸瓯窑遗址考古调查发现,瓯窑创烧最早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汉,结束于元代,制瓷历史长达1300多年。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这首耳熟能详的西洲曲,出自南朝。南朝信奉佛教,佛教象征物莲花,是瓯窑最常见最时尚的装饰花纹。南朝瓯窑以其精巧的造型和精湛的技艺,得到京畿上层社会的追捧,镇江博物馆就有好几件这样的瓯窑精品。
莲瓣纹瓯窑走向南朝京畿之地
外地博物馆对六朝青瓷的窑口,除越窑外,一般都不标注,因为彼此的器型和釉色都大同异,但镇江博物馆却对多件六朝青瓷,明明白白地注明为瓯窑品,其不但有造型特别致的晋瓯窑点褐彩鸡首壶以堆贴的卷曲的鸡尾巴代替常见的把手;样式最独特的具有印象主义风格的南朝瓯窑蛮腰虎子家一级文物和南朝瓯窑政字款四系盖罐,而且还有多件南朝莲花纹瓯窑。如瓯窑莲瓣纹盘,开冰裂纹,内壁以细划的技法划饰出三重线复莲瓣纹和莲蓬,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在青绿莹亮的釉层若隐若现,精妙无比。另一件瓯窑青瓷莲花罐,整体球形,高和直径相似,方唇,直口,溜肩,圆鼓腹,底,肩部设对称的四桥形系,并饰二凹弦纹,罐腹下部刻划覆莲瓣,莲瓣边缘凸起,尖端略微上卷,呈浮雕状,为南朝瓯窑所仅见。
南朝瓯窑青瓷虎子
出土于宜兴
南朝瓯窑莲花罐
南朝瓯窑青瓷莲瓣纹盘
南朝瓯窑风头之强劲不亚于越窑,诚如省博物馆研究馆员汤苏婴2003所云在浙江的六朝青瓷,如果说富丽繁缛,动物造型为特点的越窑品代表了一个时期,那么以点彩为装饰精巧别致的瓯窑品代表了另一个阶段。南朝是佛教盛行,作为佛门圣花的莲花是当时各窑口最常见的装饰题材,用浅划和深刻的手法,装饰在各类器形上.因为瓯窑特有的胎釉,把莲瓣衬托得更加冰清玉洁.保持较高的制瓷水。显然,六朝瓯窑的品,曾大受京畿贵族豪门追捧,南朝瓯窑精品通过帝都外派永嘉的官员之手或贸易的渠道,源源不断地从瓯江之滨到长江之畔。
南朝青瓷莲花尊
六朝博物馆藏
六朝青瓷之王,就是器型恢宏的南朝莲花尊,而莲瓣纹青瓷,同样是南朝瓯窑的佼佼者和代言者。浙江省博物馆题为昆山片玉的古代瓷器馆里,作为南朝瓯窑的代表性器物,几乎都饰有莲瓣纹,其莲瓣纹碗的内壁浅划有莲瓣纹和莲蓬,或饰有褐彩,或非常写实,弥足珍贵。瑞安芦蒲水库南朝齐天监元年502墓出土的瓯窑褐彩青瓷三重线莲瓣纹盘,也被浙博收入麾下。瑞安出土的南朝莲瓣纹瓯窑器物似乎特别多,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南朝瓯窑褐彩莲瓣纹碗
南朝瓯窑青瓷莲花碗
南朝瓯窑莲瓣纹盘
右出土于瑞安芦浦
莲瓣纹瓯窑现身瑞安何其多
1989年4月,瑞安塘下凤山在修公路时,发现一座南朝梁天监九年510的砖墓,尽管早已被盗,但仍有11件瓯窑青瓷劫后余生,其最令人称道的除了一只茶瓯连体盏托外,还有一对四复系莲瓣纹盖罐。这对盖罐呈球形,雍容端庄,通体施淡灰绿釉,覆盆形盖,盖面饰浅浮雕的复莲瓣纹,肩至腹部也饰有大相间的复莲瓣纹,但装饰手法却是一细浅,一粗深。细浅者划饰纤细重线莲瓣纹,线条细柔规整,淡雅含蓄,寓阴柔之美。粗深者刻划结合,莲纹端部呈浮雕状凸起,瑰丽明快,富阳刚之气。两罐虽风格迥异,一阴一阳,却可视作为对罐,相映成趣,堪为南朝瓯窑造型技艺和装饰风格之经典,实乃瑞安博物馆的上乘藏品。
南朝瓯窑莲瓣纹盖罐
瑞安博物馆藏
上为阴,下为阳
早在1956年,瑞安桐溪水库工地就出土了两只青灰色釉莲瓣纹碟,莲瓣都是四重线刻划的,分别是八瓣和十五瓣,其八瓣的还饰有褐彩。推测其用途为佛前之供果盘,是温州博物馆资深的瓯窑藏品。瑞安资深瓯瓷藏家胡一皓收藏的南朝瓯窑青黄釉莲瓣纹盘口壶,可谓南朝瓯窑纹饰最漂亮工艺最精湛者。这种盘口壶是承袭于汉代的经典器物,器型端庄丰满,肩部有四复桥形系,颈部和肩部饰有竹节形的三层凸弦纹,弦纹之间划饰有三圈三重线莲瓣纹,纹饰富有变化,从口部到颈部到肩部,依次为单莲瓣纹复莲瓣纹和划饰有脊线的复莲瓣纹,匠心良苦。
南朝瓯窑褐彩莲瓣纹碟
瑞安桐溪出土
南朝瓯窑四复桥系莲瓣纹盘口壶
瑞安胡一皓藏
瑞安文物馆还藏有一件1972年出土于仙降镇垟坑村的南朝瓯窑青绿釉莲瓣纹鸡首壶。鸡首壶,是六朝青瓷的典型器。南朝士族门阀崇尚秀骨清象,以致鸡首壶较晋的器型修长鸡首高耸,肩腹部常饰有莲瓣纹。莲瓣纹的样式不尽相同,如瑞安仙降这只为单线剔刻的复莲瓣纹且有脊线,而永嘉文物馆所藏的出土于乌牛镇蒙山墓葬的南朝瓯窑鸡首壶,则饰有三重线复莲瓣纹。温州博物馆入藏的南朝瓯窑莲瓣纹鸡首壶,也饰有三重线细划之莲瓣纹。在2017年第三届温州博物馆之友藏品展上,还曾见浅浮雕的南朝瓯窑复莲瓣纹鸡首壶。器型修长的莲瓣纹鸡首壶,正是南朝青瓷的断代器之一。
南朝瓯窑莲瓣纹鸡首壶
南朝瓯窑浅浮雕莲瓣纹鸡首壶
晋后期,象征佛教的莲瓣纹,已开始在瓯窑上出现,如李叔明捐赠给省博物馆的晋瓯窑覆莲纹八系罂温州博物馆断代为南朝,釉色青亮润洁,肩腹部饰有三重线复莲瓣纹,瓣尖细长,划双直线,一粗深,一细浅,刻划秀气,纹饰清晰,为家一级文物,1964年10月出土于瑞安云江社区龟门山。瑞安博物馆所藏晋瓯窑莲瓣纹盘口壶,莲瓣构图形似桃子,也有划粗细双直线,莲瓣之上还有眉状水波纹,以示清水出芙蓉之意。类似的纹饰,在南朝瓯窑得以延续,如温博的南朝双复系盘口壶出土于瑞安,腹部刻饰有重线九瓣莲瓣纹,弦纹上下也环饰有重线水波纹。瑞安博物馆的南朝青黄釉瓯窑盘口壶,则饰有五重线复莲瓣纹,线条纤细清晰。
晋瓯窑莲瓣纹罂
出土于瑞安龟门山
南朝文人,喜席地而坐,清谈论道,就如同吸烟者离不开烟灰缸一样,口水之战必不可少的标配容器,就是唾壶,而莲瓣纹,则可为之增色加分。如温州博物馆所藏的1987年出土于市区西山上桥南朝墓的瓯窑莲瓣纹唾壶,就刻划有四重线复莲瓣纹,纹饰流畅,技艺娴熟。类似的南朝瓯窑三重线复莲瓣纹唾壶,浙博也有一只。温博还有一只于2001年出土于市区虞师里的南朝瓯窑仰莲瓣纹青瓷水盂,应是文人的书房爱物,南朝瓯窑的仰莲瓣纹,也是很稀罕的。
浙江省博物馆藏
莲瓣纹瓯窑南朝佛教风行的见证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烟雨楼台。唐代杜牧的这首江南春,道出了南朝佛教兴盛的情景。瓯窑是温州历史文明的芯片,莲心佛缘,瓯窑莲花纹很好的诠释和印证了温州南朝佛学的盛况。莲花是佛教的圣花,也是佛教的象征,如释迦摩尼就端坐于莲花座之上。莲花在佛门代表清净无染光明自在和解脱之意,引导修行者像莲花那样,出污泥而不染。故佛又称莲邦莲花,庙宇亦称莲刹,法华经的全称是妙法莲华经,晋林寺慧远大师创立的我最早的佛教结社就叫莲社,南朝永嘉太守谢灵运就曾欲加入莲社。
公元三世纪左右,南传佛教从滇缅经四川到达长江下游,在三吴都建业南京掀起南方佛教的第一个高潮,经白马寺,僧到赤乌年,佛教于吴赤乌年间238251传入浙江。温州是最早接触和接受佛教的地区之一,当年风靡一时的崇佛风气,可在瓯窑青瓷上得以管窥。如三吴西晋堆塑罐上带有传播佛教使命的胡人形象,西晋堆塑罐上首次出现的佛造像,与佛教有关的西晋瓯窑狮形器等,无不表明三吴西晋时期,瓯故已是梵音袅袅,永嘉罗浮山出土的宋碑也证实了温州最早的佛塔建于西晋太康年间。文献记载的温州第一座莲刹寺,是晋太宁三年325落成于今市区公园路的崇安寺。相传印度阿罗汉诺矩那尊者率弟子,分居雁荡,是为温州最早的会念经的外和尚。乐成张文君从道归释,舍宅建白鹤寺,为佛教渐盛之兆。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皆信佛,并实现了佛教的本土化,萧梁更是旗帜鲜明地将佛教定为教,梁武帝甚至四次舍身同泰寺为僧。兴建于温州各地的栖霞寺报寺万兴寺兴业寺等纷纷加入南朝四百八十寺之列。刘宋永初三年422,信佛的谢灵运出守永嘉,并留下一首颇有佛意的过瞿溪石室饭僧诗望岭眷灵鹫,延心念净土。若乘四等观,永拔三界苦。
西晋越窑青瓷堆塑罐上的佛造像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南朝上层社会沉浸于佛道,以致佛教文化深入社会各界,莲花作为佛教的象征物和文人心目的圣洁之花,成为瓯窑最时尚的装饰图案,为世人的审美观念注入了新的内涵。在此历史背景之下,南朝瓯窑器物上普遍出现象征佛教的莲瓣纹也就不足为奇了。温州已知的南朝瓯窑窑址极少,仅有瓯海三垟樟岙山和乐清北白象馒头山两处,但南朝瓯窑青瓷上出现莲瓣纹的几率却很高,而且这种浅划深刻莲瓣纹技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并一直延续到唐初。雄剑